重慶晨報永川讀本記者 張梁 報道
  我區陳食街道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陳食煙火架,長久以來就面臨後繼乏人的問題。記者昨日從該街道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,為傳承這門技藝,陳食街道兩河小學將在校園內組織學生學習。
  一“折”講述一個故事
  煙火架外形為一個圓桶,中間分十到十二層。每層為一個“折”,即數個紙製品組成的一個故事。解放前,每逢節日,戲臺上白天表演戲劇,如目連救母等。到了晚上,意猶未盡的觀眾可通過煙火架重溫這部戲。
  煙火架燃放時,用腳手架等物品將圓桶掛於空中,然後點燃引線,引燃紙製品內裝的特製火藥棍,讓紙製品在夜間發光,紙製品上繪有各種圖案。同時,桶中的“折”就會依次從桶里跌下來。
  煙火架並不是簡單的通過火藥將靜止的圖畫照亮。如“白蛇傳”一折,桶內首先會掉出一個女人(白素貞)。接著,掉下一個蛇尾,意味著白素貞現了真身。
  數十秒間,一“折”就講述了一個故事,就像如今的動畫。
  據陳食兩河小學校長肖競介紹,學校將組織教學團隊到煙火架傳人高澤清處學習技藝。然後,由團隊老師向學校4至6年級有興趣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藝。按照計劃,學生會在三年之內掌握製作煙火架的基本技藝,如何填制火藥的部分出於安全考慮暫時不教。
  煙火架是文化的傳承
  陳食煙火架距今已有百年曆史。煙火架又名“焰火架”,創始人為高輝庭,他約出生於清末。高澤清是高輝庭的長孫。煙火架這門技藝一直都是家庭傳授。近年來,這門傳統技藝受到嚴重衝擊,高澤清的幾個兒子也放棄祖傳技藝,遠在貴州等地打工。
  去年6月,為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區文管所曾請高澤清老人和在外打工的兒子回永,重現了煙火架的製作和燃放過程。但是,陳食煙火架成功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,境遇卻未有太大改觀。由於看不到市場潛力,這門技藝已面臨失傳的危險。
  “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傳承。”肖競也承認,目前這門技藝的經濟效益不大,學校方面主要還是想讓學生知道家鄉有這麼一門技藝。
  陳食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委員張梓榆表示,辦事處方面將根據情況進行扶持。
  發佈會上,陳食方面稱計劃在園內大力發展與鳳凰湖工業園配套的電子電器、機械加工、新型裝備、新型材料、服務外包及衛浴配套產品,並計劃在5年內引入企業5-10家。
  目前已有三家企業表達了投資意向。  (原標題:三年內掌握技藝 學生傳承煙火架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ekrjuvx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